手机端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科学探索 > 正文

良渚古城:4000多年前的东方威尼斯

你知道吗?4000多年前,余杭市瓶窑镇周村的那片稻田曾是河道,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威尼斯般的东方水城中。良渚古城考古进展新闻通报会上,专家们揭示了他们两年来的研究进

你知道吗?4000多年前,余杭市瓶窑镇周村的那片稻田曾是河道,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威尼斯般的东方水城中。良渚古城考古进展新闻通报会上,专家们揭示了他们两年来的研究进展。

良渚古城:4000多年前的东方威尼斯

古老的东方威尼斯

“这片地以前是河道,那片竹林下面,就是古城门的位置。”昨天下午,在瓶窑镇周村,浙江省考古所副所长、良渚工作站站长刘斌指着远处说。

考古专家推测,古城门城墙高4米,平均50米宽,绕城一周的长度是7公里。这么大的工程量,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?刘斌曾经算过一笔账:假设5个人一天挖一土方,1万个人大概要修两到三年时间。工人们做工,需要工具和食物的配送及其他后勤保障,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组织能力已经相当强了。

从良渚城墙的复原地形图来看,这座城市惊人地具有规划性,结构很像今天的北京:比较规整地呈四方形的城市,是王公贵族们居住的地方;城外的坡地则聚居着普通市民。

“中心城区的范围基本已经确定,我们现在挖掘的地方,地处二环和三环之间。”良渚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王宁远说。

2008年,在对良渚古城的发掘中,专家们在北城墙、东城墙和南城墙分别发现了两座城门。有意思的是,这六座古城门都是水城门。尽管还没有找到船的遗迹,但这一切却意味着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主要是水路。

“这里曾经水网密布,是真正的江南水城,有点像今天的威尼斯。”王宁远打趣说。

人们聚居在河道两边

我们站立的地方是一小块高地,叫美人地,它地处良渚古城中心城区的东城外,古老的河道就是从这里穿过古城门流进中心城区。

4300多年过去了,这里已完全看不出河道的痕迹。一年多以前,省考古所的专家们对这片美人地进行了解剖发掘,800平方米的地方,挖出了大量黑陶碎片,不少陶片上刻有精细的纹饰。

在其中一个探沟中,专家们发现了一排排整齐的竖立木板,木板下面垫着横木和枕木。“从堆积层来看,这里应该是当年的古河道,那些木板是用来保护河岸的。”王宁远解释。

通过探沟中的土层,专家们还复原出了当年良渚古城东面的城外布局:

一条48米宽的东西向河流穿城而过,人们聚居在河道的两边,房屋建在水边。他们以稻米为食,也吃猪肉和鹿肉。“生活垃圾就倒进河道。”刘斌说。

慢慢地,河道被生活垃圾堆高。为了扩大居住面积,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向河道中填泥土,最后竟把河道的四分之一填成了平地,并筑起了第二道保护河岸的木板。

在这800平方米的探沟发掘过程中,专家们至少发现了两条这样的古河道,进一步证实了这里曾经河网密布的事实。

那时已有劳动分工

尽管城外已经住了不少良渚先民,考古专家们却没有在附近找到任何种植稻米的痕迹。这引起了王宁远的好奇:“当时农村的生活模式都是小中心聚居的,那也意味着,农田必定在家附近脚力可及之处。而这里的情况,合理推测便是已经出现了劳动分工,城外居住的不是农民而是工匠了。”

可惜,由于没有发掘到足够的器物,专家们很难推断出当时这群城市平民究竟从事的是哪些工作,但从找到的器物来看,上面的纹饰比较精美,说明他们的生活比郊外的农民要好,良渚文明已发展到一个等级分工明确的阶段。

“这次考古以前,我们对良渚时期城市居民的居住方式完全没有了解,而这次发掘出的东西,为我们提供了城市聚落平民阶层生活方式的研究资料,这个发现填补了以往的研究空白。”王宁远说。

在考古过程中,工作人员发掘出了大量碎陶片,经过复原,还原出了几件比较完整的器物。主要有鼎、豆和圈足盘等,经鉴定,属于良渚文化晚期。

不少器皿上刻有精细的纹饰,主要有网纹、鸟纹和盘龙文。

分享至:

相关

标签大全: 出轨